拉赫蒂(芬兰语:Lahti,瑞典语:Lahtis)是芬兰的一个城市,为派亚特海梅区的区中心城市。拉赫蒂距离首都赫尔辛基东北约100公里,坐落在韦西湖湖畔南端,“拉赫蒂”在芬兰语的意思是海湾。拉赫蒂于1905年从霍洛拉分离出来的部分成立的一座城市。城市的市徽是一个燃烧的火车轮。
历史
拉赫蒂在1445年第一次在历史文献中被提及,这个村落位于中世纪的贸易路线(Ylinen Viipurintie)上,属于霍洛拉教区。
1870年完工的里希迈基-圣彼得堡铁路与1871年建的韦西运河使得拉赫蒂成为一个热闹的车站,并且诸多工业设施开始在周围崛起。韦西港的火车站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是芬兰第二繁忙热闹的车站。
在一八七七年的六月十九日,几乎整个村庄被烧毁殆尽。然而,这个事件却被证明为这个地区的发展带来了好运,因为它让当局继续思考在拉赫蒂建立一个城镇。一八七八年,这个村落正式获得了市镇的权利,并且以帝国式的网格城镇计划,包含了一个大型的集市广场与宽阔的林荫大道。
拉赫蒂是在严重经济衰退的期间成立的,俄罗斯帝国被土耳其战争给阻碍。这个衰退使城镇建筑的兴建减缓,土地没有出售,并且有一段时间土地上没有建设。在早期,这个有200位居民的城镇规模太小,无法提供贸易任何的形式基础。在1890年代末,拉赫蒂的乡镇委员会花了更多力气去强化使拉赫蒂成为一个城市。1904年的春天,随着参议院批准申请,这项努力终于有了成果,又经过了18个月,终于沙皇尼古拉斯二世颁布了建立拉赫蒂市的法令。
到了1905年底,现在所见的拉赫蒂地区已经容纳了大约8200人,而其中不到3000人居住在拉赫蒂里。所有重要的市政机构都在短短十年内建设完毕,包含了医院和市政府。同时,城市的中心快速地增加了砖房。1918年德国支队布兰登斯坦从红军夺取了城镇,在芬兰内战中拉赫蒂战役因而开始。
在1920年代早期,这个城市获得了拉赫蒂庄园(Lahti Menor)的土地。1930年代,大规模的工业和人口快速的经营成长;同个时间点,拉赫蒂也成为当时芬兰发展最快的城市之一,在冬季战争开始之前,拉赫蒂的人口已经接近三万人。
经由1924、1933和1956年增加的新区域,拉赫蒂在人口以及土地的表面积上都有所成长,尤其是在战争后。在卡累利阿投降给苏联后,拉赫蒂接收了一万名来自该地的移民,后来的1960年代和1970年代成了大规模城市化的结果。人口增长再1975年急遽的结束,在这之后这个城市的增长减少,最新的一次是纳斯托拉市成为了拉赫蒂的一部分,因而人口有显著增长。
新浪微博
QQ空间
QQ好友